2015年农垦情况第9期(农垦改革发展专递第4号)
目录
△江苏南通农场:推动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湖北沙市农场:坚持公司化、集团化发展,做强做大农场经济
江苏南通农场:推动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南通农场于1958年建成,2001年划归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国营南通农场是集农工商一体的综合性全资国有农业企业,辖有四个农业分场、一个渔业管理区以及苏垦电力公司、自来水厂、医院、幼儿园等。近10年来,南通农场抓住开发区南扩、苏通园区开发的机遇,先后组建了大桥广告公司、中新苏通混凝土公司、江山广告公司、元基建材公司等,累计共投入17398万元,新办农场控股、参股企业10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27200万元。
2009年7月,苏通科技产业园入驻农场,农场土地开始不断被政府收回开发,现仅存一些零星地块,总面积为1万多亩。2011年11月,为适应省农垦集团公司农业资源整合上市需求,农业经营职能从农场划出,成立了江苏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大农业分离、大部分土地被收回,促进农场调整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做强三产,提升二产”的战略目标,加快公司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一、移交办社会职能,为公司制改造打下坚实基础
2009年,经省农垦集团公司与南通市政府多次协商,南通农场、南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苏通科技产业园三方成立了社会事业联合管理委员会,下设社会事业服务科、社会事业管理科、土地房产管理所、社会行政管理科等四个科室,主要职能是协助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安置农场失地职工、发放失地职工生活费、处理各类社会纠纷和矛盾,费用由南通农场垫支,年终按三方占用农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摊。
2009年4月,省农垦集团公司与南通市政府签定了土地开发利用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了社区管理方案和人员安置等办法。2012年9月,在南通农场社区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苏通科技产业园区江海镇区管理委员会,包括:一是将社会事业联合管理委员会,以及原属农场的幼儿园、医院、自来水厂、水利站、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性单位,全部移交苏通园区。二是经省国资委批准,移交机构所涉及土地、办公用房、设备等资产,均同时无偿移交。三是社区移交人员和失地职工劳动关系仍保留在南通农场,农场负责代办这些人的养老保险关系和退休手续。四是农场为退休人员每人一次性缴纳800元社会管理费给开发区社会保障局,退休职工正式进入属地社区管理,失地职工生活费也由社区发放。至此,原南通农场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全部彻底移交给地方,农场的主要职能是生产经营、发展经济。
二、积极推进改制,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
2013年4月,农场所属企业着手进行整体改制,力图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在省农垦集团公司和农场企业间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管理有序、运转协调的母子公司体制。
1.认真制定改制方案。根据省农垦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南通农场制定改制方案:一是将江苏农垦南通农工商联合公司作为南通农场公司制改造的母体,将农场大部分资产转入该公司。二是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重新注册成立新公司(江苏农垦集团南通有限公司)。三是农场继续保留,作为社区分离人员、失地职工劳动关系管理和办理退休人员手续的主体。
2.稳妥做好准备工作。该方案得到省农垦集团公司领导的同意,农场为此成立改制工作小组,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一是省农垦集团公司专门成立江苏农垦南通农工商联合公司公司制改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由省农垦集团公司领导任组长。二是在农场自我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是将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四是聘请律师对改制方案中所涉及的法律方面内容,出具法律意见书。
3.积极推进方案落实。2013年4月23日,省农垦集团公司召开“总经理办公会2013年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南通农工商联合公司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8月,省国资委批复同意改革方案。11月,江苏农垦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新公司与南通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新公司为运行主体,农场处理以前对外业务及历史遗留问题。
三、建立健全公司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企业集团
1.完善组织结构。2014年初,将新公司机关本部调整为“六部一室”:办公室负责公司综合协调和日常行政管理;人力资源部(组织部)负责员工队伍建设和公司党建工作;综合工作部(工会办公室、企划宣传部、监察室)负责公司工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以及老干部工作,同时承担公司纪委办公室日常工作;审计部负责下属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财务部负责公司资金管理运作、财务预决算及管理,定期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业绩评价;投资发展部负责公司投资项目论证、谈判、立项、审核、报批,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管;资产经营部负责公司存量资产经营和资源整合,同时负责法务和安全生产工作。
2.建立内控制度。2014年6月开始,公司借用外脑,聘请上海交大战略研究所专家团队制定新公司战略执行体系和内控管理制度,重点对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子公司管理等制度流程进行修订完善。最终完成内控制度31项,主要包括: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细则,“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施办法,战略与规划管理办法,以及财务、审计、投资、资产经营、人力资源、行政等各领域管理制度。
3.创新管理理念。新公司着力发扬农垦精神、打造企业文化,牢固树立“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的管理理念,提出“传承超越,合作共赢”的企业精神,明确“助力区域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企业使命,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树立“立足农垦,融入地方,成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的远景目标,进一步营造出“企业有生气、品牌有名气、员工有士气”的发展氛围。一年多来,公司全面超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2014年实现国有营业收入3.43亿元、利润5335万元。
湖北沙市农场:坚持公司化、集团化发展,做强做大农场经济
沙市农场始建于1957年10月,2000年7月由荆州市农管局整体划入荆州开发区,现辖9个农业分场、1个社区和1家集团公司,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
近年来,农场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四化两转变”改革举措,充分发挥农场区位优势和国有土地资源优势,坚持“生产经营市场化、企业组织集团化”方向,促进了农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十二五”以来,农场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工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每年呈两位数增长。
一、抓改革,理顺体制机制
本世纪初,由于块头小、企业缺乏活力,农场经济发展日益陷入困境。为扭转局面,农场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快改革步伐:一是加快产权改革。积推动产权改革,实施关停并转,盘活存量资产,筹集资金分流安置国企身份职工1746人,化解历史债务1.93亿元,使农场全面摆脱困境。二是推进政企分开。积极将农场社会职能和经营职能分离,实行两套班子管理。将全场所有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事业编制人员身份转成企业员工。在抓好社会发展工作的同时,将农场优势力量集中到企业。三是完善管理制度。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推动农场走公司化经营、集团化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持用企业的办法管理农场。
二、抓转型,实施公司化经营
随着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深入,农场土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1亩,倒逼农场加快转型,全面实施公司化经营。一是农业向工业转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分场兴办经济实体,促进传统农业向工业转型。目前,6个农业分场组建了公司,引进建材、物流、家具生产、生物燃油、医药化工、石化、机械等相关企业40余家,年实现土地收益和合作收入1000万元。二是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型。发挥农场粉煤灰资源优势,组建三强新型建材公司;推动电力、水务管理转型,组建壹禾电力和润泽水务等资产型公司;依托城镇化,改制组建津澳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津盛建筑工程公司;为扩大资本经营,成立嘉楚投资公司,注资重组辖区企业三才堂,短期内推动企业从亏损到实现盈利220万元。三是探索股份多元化经营。窑湾分场惠龙公司从工业地产经营模式试点向股份制转型,以土地入股,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组建葛洲坝荆州建材有限公司,2014年按股份占比分红280万元。
三、抓创新,启动集团化战略
沙市农场启动集团发展战略,组建了湖北楚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农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集团下辖6家子公司,其中控股子公司3家,参股子公司2家,全资子公司1家,总资产4.5亿元,预计2015年全年利润3000万元,经营业务涵盖电力、水务、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投资。一是土地资产开发加快扩展。集团共开发建设用地1080亩,其中楚为工业园建筑面积53300平米,招租各类企业16家,年实现产值2.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00个,被省经信委授予“湖北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加大地产项目储备、建设力度,发展商业地产和土地资产租赁经营,建成商业门店15800平米,拥有存量土地13万平米;实施保障房开发,建成36435平米的西子河畔公租房,正在建设建筑面积50万平米的渔龙桥危房改造和还迁安置小区项目,规划了建筑面积21万平米的“东方之珠”公租房项目,逐步解决辖区企业员工住房问题。通过地产开发,农场国有土地由资源转化为资产,并形成优良资本进入市场,其中工业园区土地资产八年增值达十倍以上。二是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速。依托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集团公司打造了以杨场生态农业园为代表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了以中心城区北京路、江津路商业圈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培育了以昊瀚物流为代表的物流仓储业。服务业快速发展,为优化农场产业结构、推动农场经济增长、改善职工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完善。紧紧抓住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印染、化工建材三大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印染、医药化工、新材料、机械制造等5大产业集群。通过全力打造“三园区五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做强做大农场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