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情况2013年第12期
实施资源整合 推进跨越发展
重庆市农垦局 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12年全国农垦工作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垦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最重要的目标任务就是“两个率先”,即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农垦小康社会。近年来,重庆垦区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升级,实现较快发展,为全面实现“两个率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路径探索。
一、资源整合是重庆农垦实现跨越的必然选择
重庆农垦,历史上一直小而弱。特别是到上世纪末,面临全面亏损、难以生存的困境,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几乎不能履行。2000年,我们果断改制,关停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的企业,卸下历史包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度过生存难关。但是,卸下包袱的同时,也失去了大部分农业资源。刚刚经历了生存考验的重庆农垦,把主要精力用在守住既有资源,经营好改制剩下的、并无优势的城市物业资源、近郊观光型农业资源上,期待能守住家业,通过经营好既有资源继续扛起农垦这面旗帜。但是,直到2006年,重庆农垦的发展仍然没有取得质量上的突破,产业弱小、缺乏影响力、资金捉襟见肘、姓农但不务农的状况十分明显,“被整合”又一次成为重庆农垦面临的新危机。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改制后的前6年,重庆农垦发展最明显的问题,是缺乏能够支撑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一味的想“守住家业”却只能事与愿违。要“守住家业”,就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发展新的农业产业。走超常规的、快速的资源整合之路,是重庆农垦经历6年探索找到的必由之路。
2007年以来,重庆农垦调整发展定位,大力推进资源重组并购,6年来整合各种所有制农业企业超过20户,新增资产60亿元,形成集团新的发展点、增长点和支撑点。截止2012年底,集团资产总额达到89亿元,是2006年29亿元的3倍,年均增幅近20%;年经营收入85亿元,是2006年17亿元的5倍,年均增幅近40%;年利润近4亿元,是2006年5000万元的8倍,年均增幅近50%。集团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从2006年的乳业1个板块,增加为目前的乳业、生猪、水产、冷链物流、种业五个农业产业链体系。优质农产品从乳品1个门类,增加为猪、奶、鱼、鸡、蛋、菜6个门类。战略性农业生产资料从饲料一个品种,发展为饲料、种猪、仔猪、种鸡、作物种、有机肥6大品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2006年的1个增加为目前的5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2006年的4个增加为目前的13个。
二、重庆农垦推进资源整合的具体路径
(一)重组并购,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一是并购四川西塔乳业、重组宁夏黄河乳业,形成集团拓展全国乳业市场的两个战略支撑点,有力推进集团乳业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底,天友乳业资产达到10.5亿元,实现6年再造一个天友;年经营收入达到16.5亿元,实现6年翻两番;年利润达到4808万元,实现6年翻一番。
二是重组并购了重庆10户生猪产业企业,建成重庆最大生猪产业体系。年可控出栏规模近80万头,年屠宰生猪超过200万头,占重庆主城40%以上安全猪肉供应规模;年产5万吨猪肉罐头食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市场;建成1个日均可进行万头交易的生猪市场,目前年市场交易规模12亿元,3年交易规模可实现30亿元。配套生猪饲料供应体系,参股重庆正大、双桥正大、江津正大、广安正大,形成年产50万吨优质饲料能力。截止2012年底,生猪全产业链经营收入近30亿元,利润近1亿元。
三是整合长江三峡库区水域资源,大力建设长江三峡生态渔业。整合长江三峡库叉、库湾水域面积近5万亩,整合重庆水产学校科研资源,探索形成“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渔药”的有机养殖规程,创新形成“生态养殖—净化水质”的库区水体净化机制,实现日均有机鱼2000公斤产能,申报获得国家有机水产品种认证,成为重庆三峡库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两个主导产业,并正在成为国家三峡峡库区后续产业支持的重点项目。
四是重组并购冷链物流产业资源,建设长江上游冷链物流第一枢纽平台。2008年以来,引进武汉万吨公司,整合贵阳云关公司、江苏扬州亲亲集团冷链物流产业,6年新增冻库规模10万吨,库容总量达到15万吨,年冷冻食品市场交易值18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经营企业。目前,正在按照市政府要求,牵头建设白市驿35万吨规模冷链物流产业园,作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冷链物流中心的第一枢纽平台。
五是重组重庆市农科院金穗种业公司,增资形成注册资本1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经营企业,积极打造全国种业企业50强。
(二)合作共建,提升集团创新驱动能力
一是整合技术资源,建设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型企业。整合以色列阿非金公司全球领先的牧场管理技术,由以色列牧场首席设计师进行工艺设计,投资近5亿元,在宁夏中宁县建成中以合作万头示范牧场,首批4100头从乌拉圭、澳大利亚引进的优质荷斯坦奶牛已进场高标准养殖,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中外合作最深、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牧场之一,集团奶牛养殖技术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二是整合科技专家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西南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共建集团两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博士后已于4月9日进站工作,成为重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整合重庆市农科院、三峡农科院、西南大学研发人才,初步建成集团天友乳品研发中心、金穗种业农作物种子创新中心、市种畜场种猪研究中心、市水研所生态渔业研究中心四个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涉及集团急需解决的科技瓶颈问题,形成近30个科研课题,全部投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方式的年产值超过10亿元。
三是整合管理专家团队,提升经营发展效能。推进与跨国企业德国康美包公司管理专家团队的合作,在其专家团队指导下,于2012年引入年度业务计划管理工具,实现集团战略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工作日、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要求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在年初就要围绕“价值链”,审视自身的行业地位、竞争态势、关键控制点,制定实现目标的“最佳解决方案”。围绕持续发挥、深度发挥年度业务计划管理工具的作用,集团又陆续在所属乡村公司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管理;在天宁牧业公司实施KPI关键绩效指标,实行全员对标管理和量化考核,按照打造国内行业标杆企业的愿景,实施里程碑管理,形成达成关键指标的行动计划;在农投物流公司启动PBC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业务计划的落实。一系列新管理工具的应用,有效推进集团经营效能的提升。今年一季度,集团实现经营收入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其中控股公司实现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8%。按照农业企业的基本规律,每年的一季度总体上属于亏损,但今年集团一季度较上年同期减亏35%,其中,控股部分利润形势较好,一季度实现利润4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盈2100万元。
(三)整合支农惠农资源,增强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带动能力
2007年以来,重庆农垦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逐步形成“支农惠农资源整合+产业联动模式创新+企农共享发展成果”的企农合作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一定成绩。6年来,集团累计整合各类政府支农资金超过5亿元,获得现代农业产业信贷资金及信用额度近30亿元,实施土地收储置换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亿元,实现累计带动重庆10万农户增收致富。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合政府、银行、民营企业、农民资金超过10亿元,形成“七万头安全奶牛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奶农带动体系,在两翼地区近10个区县建成投产超过20个奶牛基地,重庆农垦可控奶牛规模达到4万头,奶牛单产量比农民散养提高15%,累计带动超过3万农户通过奶牛养殖、饲草种植、鲜奶物流增收致富。
二是整合市县两级支农资金、农民三权抵押资金超过1亿元,在重庆最偏远、农业发展困难最大的城口县,建成1个“城口山地鸡”繁育中心、1个山地鸡屠宰及深加工基地,3个农民股份合作社,实现“城口山地鸡”收购价提高15%以上,带动城口县20000农户年均增收超过3000元。
三是整合农民创业资金、支农资金、三权抵押资金,建设生猪养殖合作带动体系,累计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社社员总数超过400户,生猪总规模超过80万头,全年向社员分红超过200万元,成为带动农民养殖致富的重要力量。
四是整合“三权抵押”贷款资金、农民地票收益、政府支农资金,在合川大柱村实施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累计整合资金超过5000万元,建成农民新居144套,以生态循环农业为依托,实现500余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全村居民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
五是整合政府支农补贴、银行无息贷款、农民入股资金、企业产业发展资金,建成乳业、生猪、水产、种业订单收购体系,带动5万以上农户增收致富。
三、下一步推进“两个率先”的总体思路
以重大并购、重组为主要抓手,推进集团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升级,实现经营增利、发展增效、创新提质、管理升级,在模范履行农垦的道德和责任中,让企业的生命、农户的生产、消费者的生活更加出彩。到2013年,力争集团资产规模达到1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经营收入达到1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利润实现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到2015年,建成全国化经营、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具有全国市场竞争力的综合性农业产业企业集团。实现集团资产总额11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10亿元,年农产品市场交易额500亿元,利润5亿元,带动200万农户万元增收,培育出不少于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明星企业和不少于2个年经营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板块的目标。
一是推进百亿规模生猪全产业链重组。加快与泰国正大公司深度洽谈,尽快形成重组双方近40亿元资产规模生猪产业资源、合作共建百亿规模生猪全产业链的重组方案,力争年内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二是推进冷链物流全国化经营平台的重组整合。加快推进与武汉商贸、湖北电通、武汉万吨的协商,尽快形成重组四方冷链物流产业资源、合作共建市场交易规模1000亿级、产业分布超过10个省市的冷链物流全国化经营大平台,力争年内完成重组、并购的方案设计。
三是建设婴儿奶粉生产平台。依托天宁牧业优质奶源,整合全球婴儿奶粉生产工艺和营销资源,建设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高端婴儿奶粉生产基地。年内确保项目落地并实质性启动项目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建设健康果汁供应链。依托重庆丰富的柑橘资源,整合美国无菌之道公司的NFC鲜榨果汁灭菌技术和研发技术,按照OEM贴牌代工的轻资产运行模式,形成集团高端健康果汁生产能力。
五是推进建设120万头现代生猪产业体系。整合政策支持资源,建成1个800头规模的CRP核心原种场、1个1000头规模祖代种猪场,逐步建设3个CRP扩繁场,新建1个5000头规模的商品猪示范养殖基地,发展订单养殖30万头,代养规模20000头,建成一期10万吨饲料生产基地,形成120万头生猪规模的基础支撑体系。
六是提升猪肉罐头食品加工能力。技改德佳罐头生产线,新增产能1.5万吨。建设猪肉罐头食品研发中心,努力增强产品研发能力。着力拓展国内市场,提升港澳、东南亚、非洲市场,力争5年实现德佳食品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
七是建设“华牧”品牌生鲜猪肉营销体系。整合第三方资源,按照轻资产模式发展生鲜猪肉营销体系,力争到2013年末,“华牧肉”自有品牌销售过2亿元。
八是做强三峡生态渔业。推进与大洪湖及其他水库资源合作,开发“三峡水库鱼”副品牌。推进生态甲鱼养殖,丰富生态养殖品种,增强盈利能力。继续加大三峡库区水域牧场的建设,今年在忠县、万州、云阳再新整合8万亩长江库叉养殖水面,力争到2013年底,“三峡有机鱼”产能500万公斤。
九是建设种业产业全产业链体系。整合研发资源,尽快培育出企业独立选育的种子品种,达到申报国家级种业企业所需关键性指标要求。加大云贵、西北等跨区域的种子合作与销售的力度,迅速提升规模和影响力。力争到2013年底,实现金穗种业自有研发品种比例超过50%,市场覆盖达到10个省市,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
十是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行“技术+服务”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工序式服务为特色的有机肥施肥全程服务模式,大面积推广有机种植模式。整合宁夏特色农业资源,推进宁夏中宁循环农业经济区建设,年内新增6000亩生态循环农业种植示范区,以有机肥为抓手,推动有机枸杞、砂西瓜种植10万亩。
十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一批人才,确定一批课题,努力把集团总部、天友乳业两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成科技创新的主平台和高端人才集聚的大平台。强化创新的当期效益导向,认真论证和实施一批对当期效益产生重要正效影响的创新项目,大力提升科技对经营的贡献率。